导入数据...
  
我的毕业季
作者:罗海东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4月26日
  查看:207
  来源:

回首离校前的最后1天,同学们背包打捆,望望在这里学习生活了4年的校园,向朝夕相处的同学挥挥手,说着“再见”。那“再见”饱含了对同学友情的留恋,对开创新生活的豪迈,对未来重聚的期待。作为留在成都工作的同学,我觉得自己有义务送到 外地的同学一程,尽管毕业时不全都是开心的事。 

94年毕业的大学生开始面临就业压力。虽然那时候的大学毕业生很少,如果不能分配到大城市工作,回到原籍还会包分配,但是要想留在成都机会还是不多的。我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回去的话留县城工作还是有希望的,但想到要与脾气倔强的老爹相处,心里有些忐忑不安。“还是不回去的好”心中有这样一个声音。老爹自然有望子成龙,希望我远走高飞的想法。留在成都工作成了我当时的最高理想。但要留下来,既不是学生干部,也不是成绩特别优秀,更没有可靠的人脉关系,谈何容易?幸运的是,成都开始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了。 

双向选择给了我希望。尽管几年下来,连个学生干部都没有当上,但我始终相信,自己还是优秀的。高考太过痛苦,在大学宽松的环境里,能够逐步恢复元气,强身健体,广泛涉猎,清闲自在点也很不错。4年时间,有冲动,有迷茫,有失望,但大部分时间,我默默为自己加油鼓劲,储备体能知识,拓展视野眼界。很多同学对考上师范院校感到无奈与迷茫,但在我看来,四川师范大学是我们县当年文科能考上的最好高校,已经是令人欣喜的结果了,没有什么好埋怨的,唯有以乐观的心态、积极的行动去珍惜和感受大学生活。其实,无论前提是什么,人首先要承认和尊重现实,才可能获得进步;自以为是、孤芳自怜和自暴自弃都是没有出路的。很多同学刻苦学习,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消极的情绪却经常笼罩着他们。4年的积累与等待,迎来了最后的关键时刻。 

双选会来了。成都市教育局组织部分中学在学校风雨操场的3楼拉开了供需见面会。当时唯一的信念:不能错过机会!清早,当选调毕业生的队伍入场时,我积极投入到第一梯队,主动给参会的中学领导和老师们端茶倒水递板凳,某中学一位40多岁的学校领导看见我挺勤快的,在我递资料时对我说:“如果你安心来我们学校,3天后到学校试讲!”结果阴差阳错我到了另一所中学。单位率先落实了,心情比较高兴。恰逢学校组织献血,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和另1位同学跟随献血大军去献了血,回校在食堂免费吃了一周。 

毕业前夕,同学们合影留言、收拾行李,忙得不亦乐乎。宿舍是公寓式管理,毕业生走后,宿舍会重新粉刷。参照前面师兄们的做法,很多同学在墙壁上留下了墨宝,表达了他们离校时的心情,大部分是对母校的留恋和对同学友谊的不舍,也有些搞笑和调侃的图画和文字。我也挥毫泼墨,把217寝室兄弟伙的头像画上了墙,实在是想把咱们永远不朽地铭刻在川师的记忆中。不文明的离校行为最终惹来大祸,我被系党总支书记叫去开展了严肃而深刻的批评教育。20 年,弹指挥间,蓦然回首,仿佛眼前。狮山仍在,不是当年那个狮山;川师依然,不是当年那个川师;同学还是同学,不是当年那个同学。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同学们走南闯北,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青涩,岁月的年轮写在脸上,不惑之年,累累硕果,成就了懵懂的梦想,磨砺了成熟的心智。今天的你已不是同桌时的你,可追根溯源,我们曾经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它给我们带来欢乐,带来迷茫,带来思考,带来梦想,伴随我们真正拥有了青春的力量。 

(本文原载于2014年10月20日《四川师大报》。作者系政法系90级校友,现供职四川省委办公厅人事处)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学工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