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建党伟业,师说百年——纪律育党:百年大党纪律建设的三重逻辑(何静)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6月4日
  查看:958
  来源:“团结政教”微信公众号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发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作为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按照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深入考察党的纪律建设,就需要深刻把握纪律建设的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的统一。

一、纪律建设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承继发展是纪律建设的理论逻辑。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而后在列宁的领导下,使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在实践中得到发展;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强调无产阶级牢固掌握政权和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同等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讲,一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中,历来把发展党的纪律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都有一系列重要论述。马克思早在1859年《致恩格斯》的信中就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列宁也曾指出,“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斯大林系统地总结和发挥了列宁的建党学说,提出党应该是依靠政治信仰、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组织成为战斗的集体。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保持党的先进性,对如何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以毛译东为核心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系列举措: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三反”,用纪律维护了党的权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用战斗力形容党的纪律并强调“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是要恢复党的战斗力。党应该是一个战斗的队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应该是有纪律的队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思想推动了理论和实践创新:一方面,重视纪律建设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纪律建设纳入到党建总布局,与其他五大建设并列,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真正体现了将一般意义的纪律上升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另一方面,优化了党的纪律建设路径。在制度约束方面,明确了党章在党的纪律中的最高位阶。在监督问责方面,明确了纪检机关的党内监督专责机关定位。在内容建设方面,党的六大纪律中,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通过突破重点、带动一般,形成连锁效应。

二、纪律建设的历史逻辑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基本经验的凝练提升是纪律建设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历经百年的风雨兼程,将严明的纪律和规矩发展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以历届党章中关于党的纪律规定为例:党的成立正值革命时期,面临复杂的内忧外患环境,必须依靠严格的纪律来保持党的团结和统一,战胜三座大山。因此,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立了党的各级组织的名称及设立原则、成为中共党员的条件,并且规定了党的政治、组织等纪律,为之后党的纪律建设确定了方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后,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六大通过的党章中,均专设“纪律”一章。党的七大是党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当时并没有设“纪律”专章,而是把纪律处分的内容放在“党的监察机关”一章中。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进入建设时期,继承和发扬纪律建设的光荣传统,继续高度重视纪律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八大党章延续七大党章中党的纪律的相关要求,仍把纪律处分的内容放在“党的监察机关”一章中。九大、十大、十一大党章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修改的,有关党的纪律和监察机关的条文和内容都没有得到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在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党章中都专门设有“党的纪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两章,并且框架一直都比较稳定,内容也很充实。从百年党章史上看党的纪律建设,中国共产党党章不断根据新的形势进行修订,其中有关纪律建设条文的变化,成为党的纪律建设的根本遵循。

三、纪律建设的实践逻辑

克服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困境的路径指向是纪律建设的实践逻辑。“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观点”。之所以“首要”,因为,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诞生伊始,就充分利用其鲜明的实践品格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而后撰写《资本论》彻底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剥削性质,揭秘剩余价值的来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又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充分说明了他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概括起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中,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经过百年实践证明,党的纪律建设从萌芽走向成熟,都是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的结果;与此同时,在完备的纪律建设体系下,党内政治生态也越发清明。从本质上讲,党的纪律在实践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诚,二是廉洁。建国以前主要是解决忠诚的问题。一方面,在当时加入共产党会有很大的风险,甚至是对生命的威胁,另一方面,党在成立之初,敌我力量悬殊,加入的党员中也有可能因为局势的变动,出现脱党甚至叛党的现象,因此,对党忠诚成为纪律处理的主要问题。建国以后主要解决廉洁的问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成为了执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许多党员干部经不住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大量的国家财产窃为私有,因此,廉洁奉公成为纪律处理的主要问题。正是基于对党的纪律在不同时期作用的把握,也才有了不同时期的制度设计,真正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主观见之于客观,体现了纪律建设的实践品格。

在“三大逻辑相统一”的关系中,理论逻辑反映纪律建设本身的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和内在规定性。理论逻辑统一于历史逻辑,就在于纪律建设本身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又是统一于实践逻辑的,实践逻辑表明了纪律建设是客观关系的系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中国共产党在“三大逻辑相统一”中对纪律建设的认识有了新突破,不断更新理念、丰富路径、完善制度、健全体系,使纪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何静 审核:杨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