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值《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激发师生学习、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热情,我校邀请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山西大学江怡教授、北京大学杨学功教授三位哲学博导回校开展了“哲学博导回母校”活动。三位杰出校友分别围绕改革开放与本人主研学科谈了自己的看法。
李宗桂:胸怀理想,求学之路砥砺前行
李宗桂,四川眉山人。1982年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联合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主持包括国家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澳门政府文化司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
记者:您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亲历者,能跟我们谈谈您的求学经历吗?
李宗桂:那时候,我在当时的学习中有许多困惑,于是便想从中国哲学里寻找答案,增长知识,解决苦闷。1973年,正值邓小平复出治理整顿,于是便去读书学习,因为朋友的影响就读了师范院校,毕业之后做了老师,但心里仍有许多苦闷,也经历了很多事情,比如在我就读中师期间的批林批孔运动,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也正是那时候接触了《中 国古代思想史》这本书,正是看到毛主席提出要学一点哲学史,这才增强了我的信心。恢复高考后,我想报考当年的综合型重点大学,招生简章规定说:为了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公办中学教师一律报考师范院校。这也能看出从那时起我们人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便填报师范院校,来到了离家最近的川师,在狮子山读了四个年头,学了哲学,学了历史,学到了很多很多。
记者:您是一位哲学教授,您认为哲学与改革开放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李宗桂:在川师毕业后,我便南下学习中国哲学。后来留在中山大学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我把兴趣爱好变成了职业,同时我的职业也成了我的兴趣爱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我认为哲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总有老师苦恼青年人不喜欢听哲学,问哲学有什么用?不如想想,在前几辈人的家中有没有冰箱?有没有电视?有没有现在享受的一切?这些巨变与哲学息息相关,也就是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复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哲学怎么 会没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如今我们中国哲学的招生方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研究教学与时代正紧密结合,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江怡:解放思想,在改革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怡,男,四川宜宾人。1982年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山西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哲学会理事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并在一些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执委和委员。
记者:您的专业是“西方哲学”,是怎样的情形促使了您的这种选择?
江怡:我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也接触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也是如痴如醉,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最深刻的,也是最透彻的理论。后来接触了现代西方哲学,我发现有一种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截然不同的。这便让我对这种新的理论观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思想,记得在我立志说要选择现代西方哲学作为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方向的时候,当时的党总支书记杨老师还嘱咐我说:“我们非常高兴由你去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因为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很好,我们非常放心。”这也正是体现了当时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包容与接受。固然这门学科曾经作为了被批判的对象,但随着我的了解深入,也越来越意识到这只是现代思想中一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潮,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正是改革开放的包容发展,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一种新的思想。
记者:您认为改革开放这40年来,人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江怡:我感觉这40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理论从纯粹的一种观点走向了生活的常识。在曾经我们思考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和作为一个动物的存在之间的区别的时候,仅仅是解决着作为动物的基本要求,也就是穿衣和吃饭,换句话说,暖和和温饱。而在改革开放以来,穿得暖和吃得饱都解决了以后,我们便开始思考我们作为人的存在的更高的追求,比如穿什么衣?吃什么饭?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审美准则,不同的观点。人的穿衣不仅仅为了保暖, 还是为了遮羞,这便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人具有着羞耻感, 便借穿衣一事来表达着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人们通吃饭来维持健康,借以承担责任,我们的身体是社会的,至少也是亲人的,家庭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强身健体满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更是社会的、国家的需求。今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便是学以成人。我认为40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中国人开始更加知道如何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杨学功: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思想
杨学功,四川简阳人。198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政教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出国到美国哈佛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从事学术访问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记者:在您上学的时候,有想过改革开放会对您的未来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吗?
杨学功:我刚到川师的时候是80年代,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思想自由解放的时代,也是中国当代历史中一个极大的转折点。那时候我们的流行歌曲,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总会有这么欢快的一种情调,而且我们当时都陶醉在一种无比乐观的信念之中。但即使是那些最富有想象力的同学,也只是照着那些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想象,比如看电视,看电影,开着自己的轿车回家。然而中国现今的变化是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我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这个变革之中,毫无疑问,这让我无比自豪。
记者:如此变革的时代,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思想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生了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最根本的改变是两个,一是再度回归对文本的研究,而不是异想天开。二是面向世界跟西方学界接轨的研究,而不是一味地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固然,我们的马哲体系还未完全从苏联教科书中脱离出来,却还是有着讲坛哲学、论坛哲学以及实践哲学三种形态。思想唯有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变革,才能真正地适应时代需求,服务这个时代。总有人鼓吹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主义已经在世界失败了,这才是没有读懂马克思主义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它本身是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学习、去理解的地方。
(本文原载于2018年10月15日《四川师大报》。作者曲佳晨)
【编辑:学工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