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四川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单位,学院党委三次被省委教育工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四川省首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举行以来,学院始终围绕学习、研究、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两个结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各方面工作迈上新台阶。
□马院宣 (图片由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学思践悟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教改成效显著
学院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委会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党员组织生活学习、教研室学习和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活动。教工支部与结对共建单位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等开展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2022年12月,中国网、中国日报网等多家媒体对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多措并举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进行报道。
学院启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课程建设系列主题策划。全体教师围绕如何创新融入的方式与方法、如何做好各门思政课之间融入与有效衔接等问题,通过与同行专家交流借鉴、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方案、创新授课方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中,紧紧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提升铸魂育人水平。
学院将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培优的培养机制,组织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竞赛,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和专家指导作用,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成效显著: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1项,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四川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获奖人数居全省高校前列,4人次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线“学习强国”和“新华思政”平台;2门思政课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思政课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思政课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顺利通过二级专业认证。
精研细悟 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究,科研成果丰硕
为了准确理解把握、主动宣传阐释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院与国内高水平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合作,举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党史党建要论高峰论坛。学院承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的15位专家、学者围绕“坚持‘两个结合’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两个结合’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术座谈。
近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6部,在《中共党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6篇,获得省部级成果奖9项。学院教师积极在主流媒体发声,在《光明日报》、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平台发表理论文章34篇。
精耕细作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推动入脑入心
依托“陈驰名师工作室”,发动全院教师深入基层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陈驰教授领衔的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陈驰名师工作室”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学院数十名教师奔赴全省各地,开展基层理论宣讲百余场,学院被评为“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理论宣传普及先进单位”。发挥学科优势,支持大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实践途径,深入乡村、社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塑造了一支理论宣讲的“轻骑兵”。学院学生发挥专业优势,面向校内师生、中小学生和社区群众开展“三个面向”主题宣讲活动,成员足迹遍布社区、中小学教育实习课堂和企事业单位,该活动被多家媒体报道。激励全员教师在重要报刊和网络媒体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成果突出。学院教师何毅在人民网发表《调查研究的方法论遵循》、何理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党员干部如何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黄雪垠和兰夕雨在光明网分别发表《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五个维度》和《在记忆与叙事中坚定历史自信》,董朝霞在《四川日报》就“中国式现代化100问”的第一、二、三问进行解答。
为全面落实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的要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共建与帮扶,学院先后与西昌学院、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开展了“手拉手”系列活动,促进了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进一步学习、宣传和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编辑:学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