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人民网:各学段劳动教育需遵循“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逻辑(李闻娇)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3月7日
  查看:112
  来源:人民网 2024年3月6日

我国正处在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发展新格局新环境中,以积极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战略取向,追求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而使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制造强国”战略成功的客观保证。马克思曾在为美国学者德纳编写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里指出:“人类的天性可分作认识、行为、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可以发现,马克思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理解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其实践。在劳动教育领域则应体现为劳动者对劳动客观条件、劳动价值取向、劳动审美体验的深刻理解和践行。

一、求真:对劳动本质和现状的深切关注

“真”是指客观事物的实际存在和运动,劳动的“真”,体现在劳动的本质属性和实际现状两方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也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劳动既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也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途径,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过程中,物质生产是最基础性的生产,劳动产品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凝结。正是生产劳动才完成了自然与人的现实的统一。由于过去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仍存在着劳动者知识欠缺、技能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在第二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主力的背景下,构建和谐而多元的劳动关系势在必得。《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文件的相继颁布为各学段劳动教育锚定方向:即必须始终遵循国家和社会的客观情况,以各学段有机链接一体化的方式,从小培养具有良好劳动习惯、过硬劳动技能的复合型劳动人才,才能真正激活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充分开发劳动者的劳动潜能,全面优化劳动者的劳动水平。

二、趋善:对劳动价值取向的密切重视

善是指事物是否对个人或社会具有一定的价值,劳动的“善”,集中体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取向之中。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劳动价值取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通过各类活动,能够认识客观规律和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并以个体和集体的价值取向为标准,有目的有选择地改造客观世界。劳动价值取向是劳动者对劳动是否有意义、有何种意义的主体综合判断,是新时代劳动的重点和难点。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受一些负面思潮影响,我国目前存在一些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取向过度个人化、功利化、享乐化的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的深化,当下的劳动环境较之前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新时代劳动者要在劳动中既收获物质报酬,又收获精神满足,需要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劳动追求,才可能全面激发自己的创造性,从而在劳动中收获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光荣,在劳动中领会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的崇高,在劳动中感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伟大,在劳动中体悟创造自身美好生活的幸福。

三、寻美:对劳动审美结果的殷切追求

劳动审美指个体通过劳动获得美的享受的行动体验和心理状态。马克思曾说“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可见劳动能使人拥有愉悦的美好体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到:“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无动于衷。”,他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严重摧残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也损害了劳动者的审美能力。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能够实现劳动本质的复归,即劳动过程是人满足自己生存和生活需求,使自己获得主体性的过程。这种过程给人带来愉悦的精神感受,形成和改造了人的心理结构,从而造就了崇尚劳动的积极审美。换句话说,按照马克思的分析,人的审美感觉在内的感觉能力,都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良好的劳动审美需要系统的教育方能生成,首先要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领方向,其次要善于在劳动中感知其带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动力,最后在实践中要积极创造美,既熏陶自身,也为社会创造美的产品和成果。人的智慧和体力注入劳动产品,并由此表现出来,人也因此获得美的外在感官刺激和内在心灵享受。所以劳动中产生的人类审美能力,不仅能认识和发现美,而且能在改造对象世界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审美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对象世界的美,审美客体也不断刺激人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两者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地相互促进,最终在劳动的直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人类通过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生产资料,还由此产生了各类社会关系,激发出了人深层的主体性和社会性需要,使人不断迈向自由全面的发展目标。马克思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指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个性得以自由张扬。劳动曾长期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是资本家利用雇佣关系剥削工人的方式,工人只有实现劳动解放,才可能解放自身。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劳动中的剥削关系,但由于现代化水平的限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没有彻底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的职业健康部分为指导纲领,建立了长期体质监测、体检、健身等制度,基本覆盖全社会。此外也着力培养劳动者积极的劳动心理,倡导劳动者树立“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中国人古往今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精神谱系。通过健康机制的保障和中华劳动文化的感染,使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维护,精神需要得以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整个身心全面的发展。

总之,各学段劳动教育着力于使受教育者正视现实的个人生活、生产与社会、服务的任务情景,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和问题岀发,亲历情境、动手实践、体验感悟,获得大量劳动体验,感受并体认劳动价值。由于劳动教育的具身性和长期性,现实生活就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最佳课本,劳动者的行为要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通过体现现实性、时代感和前瞻性的劳动教育,才能激发劳动的创造力,才能真正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全面发挥复合型劳动者的生力军作用。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LD02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李闻娇(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学科办 作者:李闻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