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一堂双向奔赴的“大思政课”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7月29日
  查看:120
  来源:学科建设办公室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2024年7月15日—7月19日,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约盛夏‧遇‘践’汉源——寻找汉源县乡村振兴密码”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雅安市汉源县,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开展了实践活动。

图片1.jpg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为了解汉源县的特色花椒产业,团队成员走进了中国花椒博览园,在五丰黎红食品有限公司工会负责人带领下,详细了解汉源花椒的历史渊源、产地环境、产业的生产规模、政策支持、就业促进效果以及企业合作模式和联动机制等。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当地农户,就花椒种植状况、花椒销售收入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花椒产业调研,团队成员的收获是:汉源县依托花椒资源优势,把更多的增值收益留给了汉源人民,促进了当地年轻人就业发展,有效地将花椒产业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

图片2.jpg    图片3.jpg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在汉源一中校团委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对汉源一中扎根基础教育一线的三位老师开展了访谈。多年来,三位教师坚守岗位、严谨负责,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汉源学子,不仅为汉源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更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乡村人才振兴,靠外引,更靠自强。”正是这些基层教师的辛勤付出,人才振兴事业才有了“源头活水”。

图片4.jpg    图片5.jpg


图片6.jpg    图片7.jpg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汉源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花椒源中国,贡椒出汉源”,汉源花椒生产民俗于2021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通过深入田间地头与椒农交流、访谈蜀云农庄精品民宿负责人,对汉源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以及将乡风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成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图片8.jpg    图片9.jpg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团队成员在九襄镇三强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唐家镇富村村村民委员会,从“践行‘两山’理念、走好‘两山’之路”“服务汉源生态、护航绿水青山”“聚焦国家战略、绘就美丽汉源”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宣讲。团队成员还走进农户家中发放资料,以“入户思政课”的形式积极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图片10.jpg    图片11.jpg


图片12.jpg    图片13.jpg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通过在三强村的参观和座谈,团队成员对三强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陈德清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入党初心和作为三强村原党支部书记团结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的经验。正如他说,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乡村发展。作为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团队成员感悟到,三强村始终坚定不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把广大群众凝聚起来,形成乡村振兴的合力。

图片14.jpg    图片15.jpg


图片16.jpg    图片17.jpg

在实践活动尾声,团队成员围绕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调研、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共青团汉源县委汇报了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收获。共青团汉源县委相关负责人对团队的实践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同学们“转化所学所研,助力乡村振兴”,并欢迎大家今后到汉源县参观、调研、就业、创业。

图片18.jpg    图片19.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团队九名成员都是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在不久的将来,都将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思政课教师。在一周的实践中,大家对于如何上好思政课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通过实践,尤其是对汉源县三强村党委负责人、老党员以及汉源一中扎根乡村教育的教师们的访谈,大家接受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更加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五方面内容及要求。这些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成了理解课本知识的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同时,团队成员也通过理论宣讲等形式,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堂堂形象的“入户思政课”。大家表示,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觉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结合,学思践悟、融会贯通;提升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学科办 撰稿:董博、谭雪琴 图片:张贤琼 审核:杨晓勇】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