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川观新闻:坚持培育创新文化(董朝霞、周涛)
时间:2024-07-15 09:28:54    来源:川观新闻 2024年7月14日    编辑:学科办 作者:董朝霞、周涛 终审:杨晓勇
    查看:147

微信图片_20240715092432.png


董朝霞 周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有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立足两个大局和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浪潮,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之风,培植创新文化土壤,赋能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意义重大。加强创新文化培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着力于创新文化生态、创新体制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三个维度。

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创新文化,是指一切有助于推动创新、激励创新和助力创新成果转化的文化实践活动及其成就。科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与科技都需要创新这一元素的滋养与推进,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文化为之提供的前提和土壤,积极的创新文化土壤能为科技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传承,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开拓历史经验表明,是否具有文化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国家的盛衰。近代科技史上的李约瑟之问试图求解历史悖论:中国在17世纪前,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诞生?反思历史不难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是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而文化的保守与腐朽是科学技术停滞的关键因素。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富有原创性的科技进步,而要实现科技创新,必须有全社会的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面向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在全社会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创新创造精神,推动形成崇尚科技创新的创新文化土壤和创新生态,是时代亟需。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中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创新精神。古代中国在人类科技文明发展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包括诸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水车纺车、浑天仪等涉及农、医、天、算领域的创新成果和技术成就。中国共产党在历经百年的现代化探索和实践,在关于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相关性及其与民族盛衰之间关联性的反思基础上,总结出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谓为科技强国新征程上的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中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要靠具有科技创新素养和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因此,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乃至科技强国的建设,都有赖于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广阔社会土壤中,以创新文化的培育赋能科技创新。进而言之,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让倡导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系统性建构中,形成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科技创新生态。

培育创新文化赋能科技创新的三维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对于培育创新文化,赋能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其路径有二:一是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学进。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要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公开曝光;坚持正面引导与监督约束两手抓,营造良好学风环境,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科研工作者严格自律,加强科学道德修养。二是营造爱国奉献、矢志创新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创新创造奖惩机制和科研工作奖惩制度,实现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局面,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创新文化土壤。

培育创新文化赋能科技创新,须以科学完善、与时俱进的体制机制为保障,要坚持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一是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大力度优化科研考核和激励机制,营造积极主动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推动原创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底层技术原理的掌握,同时助推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三是完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优化规范有序、公平公正、激励科技创新的现代市场体制,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助力科技创新的工作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培育创新文化离不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须着力于物质、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和科研团队的建设。首先,要满足人才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解决人才的生活需求和物质需要。其次,精神层面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人才形成敢于试错、善于创新的理念和行为。最后,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建设科技强国须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走出被西方卡脖子的困境。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