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红土铸魂:马院师生参加通江“红动青年志・蜀启新征程”研学活动纪实
时间:2025-07-15 18:28:48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查看:337

  2025年7月10日至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受邀前往巴中市通江县,参加由中共通江县委多家部门主办“红动青年志・蜀启新征程”高校集中研学活动。此次研学活动为期五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团队由学院党委书记胡尚峰和教师青雪燕、王霞带队,由学院研究生王诗雨、鲁碧琳、黄琴和影视与传媒学院本科生罗旸涵共4位同学组成。师生们立足各自专业所长,用理论解读、史料考证和影像记录等方式,深入探寻通江县红色文化根脉,在行走中感悟革命精神,让专业知识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中焕发鲜活生命力。

 

 DAY 1 初心启航

  7月10日,研学团队抵达通江县,正式开启了为期五日的研学之旅。当日下午两点,研学活动开班仪式在通江县文广体旅局会议室准时举行。会上,青雪燕老师作为高校带队教师代表发言。她承诺将全力配合研学任务推进带领同学们严守活动纪律,积极交流、深入研究,以严谨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完成各项研学任务。开班仪式后,王诗雨、鲁碧琳、黄琴三位同学接受了通江县融媒体中心采访王诗雨表达了对通江红色文化的向往,期盼能够在研学中探寻“巴山壮歌”的精神内核鲁碧琳表示将会重点关注红军训词的时代价值;黄琴则期待通过实地走访,探索通江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共生密码。

 

  随后,研学团队来到四川手绣前程蜀绣有限公司展厅内,除熊猫、芙蓉等传统蜀绣纹样外,以小红军、红军石刻标语为主题的绣品尤为引人注目。这些绣品针脚细密、形象生动,其中红军石刻标语绣品更是生动展现了通江地方红色文化标识。工匠们在演示刺绣技法的同时,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红色主题绣品的创作理念,让研学成员直观感受到蜀绣技艺与红色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在承载革命记忆中的创新价值。

  接着,研学团队前往通江银耳博物馆。馆内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九湾十八包银耳发祥地的历史场景,玻璃展柜中陈列的银耳标本保持着自然光泽,展馆走廊直观展示了银耳的生长环境。参观结束后,工作人员为同学们现场熬制银耳汤,让大家在品尝清甜银耳的同时,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馆理念。

  而后,研学团队走进千佛岩石窟。据讲解员介绍,这些造像融合了南北石刻技法,部分佛像面带浅笑,一些龛窟还留存着模糊的题记。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造像细节,触摸微凉的石壁,在了解造像工艺特点的过程中,深切感悟到古人的匠心传承进一步理解了文物保护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DAY 2 红色基因寻访

  7月11日上午,研学团队走进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大家首先观看情景微课《石破天惊》,从演职人员生动的演绎中感悟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精神;随后团队成员步入展馆,详实的史料与革命文物勾勒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的壮阔历程。展陈的女战士陶万荣事迹吸引研学团队成员驻足良久,这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战士投身革命的故事,比课本记载更令人震撼。此外,师生们还共同参与体验了非遗项目巴蜀剪纸,感受红色文化与民俗艺术的交融。

 

  随后研学团队前往毛浴古镇。作为当年四方面军重要后方基地,镇上的红军石刻标语墙虽历经风雨侵蚀字迹仍清晰可辨。师生们漫步龙舌街时特意驻足研读“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红军训词聆听讲解员讲述村民保护标语往事大家真切体会到,这十六字训词并非空洞口号,而是军民共同铸就的精神丰碑,也直观感受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宣传动员工作的智慧与力量。

 

  下午,研学团队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守墓人王建刚为同学们讲述烈士家属寻亲的故事,让同学们备受感动。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陈列馆,多个展区系统展现了战争年代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史实。沿石阶缓步上行草色间伫立着一排排烈士无名碑,墓碑上闪耀的五角星让大家深刻感悟到“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崇高精神。在烈士陵园顶端的英烈墙上“娃子”“女子”“某娃”等称呼格外触目,在这里,师生们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红军精神”展开讨论,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交流进一步扎根心底。

 

 

DAY 3  蜀道文化探秘

  7月12日,研学团队沿米仓古道展开探访,感受千年交通史与自然奇观的交融。首站来到火炬镇穿云洞桥,这座建于清顺治六年的单孔石拱桥,是蜀道通江段的重要节点。桥北侧装饰精美的龙头石雕栩栩如生。梯道与引桥的衔接设计精巧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专家介绍,这里曾是古代巴州通往汉中的重要通道,商贾背夫往来不绝,是研究古代交通史的重要实物见证。而沿途石壁上“打倒军阀主力刘湘”的红色标语更是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蜀道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交融。随后团队行至涪阳镇嘉禾寨村。清同治年间建成的独善桥与周边碑志、镇水兽等共同构成罕见古桥梁群,古桥的石缝间仍留存着岁月磨蚀的痕迹。沿途的石板路凹凸不平,让师生们切身感受到“蜀道难”的艰辛。下午研学团队深入诺水河镇。阎王碥绝壁栈道的险峻令众人惊叹,栈道依崖而建,部分路段仅容一人侧身通过。随行专家介绍,当年开凿此路时,前人们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巧用热胀冷缩原理人工凿路,硬生生在绝壁上开出通道。这一史实让团队成员深切感慨前人的智慧与艰苦奋斗精神。

 

DAY 4 历史遗存与文脉延续

  7月13日上午,研学团队走进泥溪镇梨园坝村。这座藏于大山深处的村落被誉为“四川省最美古村落”“川东北第一古村”“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其留存的青瓦院落、木质老屋仍带着岁月沉淀的风貌。学员们漫步村中,细致考察古村落的整体布局与传统建筑特色,在石阶、窗棂与院落间,探寻这些老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

  午后研学团队一行奔赴永安镇,首站探访雄踞险隘的得汉城遗址考察摩崖石刻,随后走进川陕苏区苦草坝后勤中心革命旧址,置身其间,聆听随行专家的生动讲解,仿佛能看到当年的历史场景。在聆听微党课《卸下门口造刀枪》后同学们对革命先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之后研学团队前往兴隆镇探访通江“三李”故居。青瓦院落里雕花窗棂间透着明清时期的书香气息木梁上的家训题刻“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三苏家风”遥相呼应同样的文人风骨在川蜀大地上传承延续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孝仁爱”“勤勉精进”的精神内核。

 

 DAY 5 研思践行

  7月14日上午,研学团队再次前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纪念馆在带队老师指导下进行微课录制。王诗雨同学以《“不爱红装爱武装”——红军女营长陶万荣的革命之路》为题,讲述了女战士陶万荣带领妇女独立营用扁担木棍俘虏敌军、沿米仓古道运送伤员的事迹生动展现苏区女性“一心向党、无私奉献”的精神底色鲁碧琳同学从毛浴古镇龙舌街的军民故事切入,详细讲述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十六字红军训词的背景解读其在“六路围攻”时期凝聚军民斗志的关键作用;黄琴同学则聚焦空山战役,讲述了李先念冒雨指挥作战、保护百姓果树的事迹,诠释革命先辈“对党的忠诚与对人民的热爱”。三位同学将连日来的实地见闻与感悟融入讲述川陕苏区红色故事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让思政课堂真正扎根于红色实践的土壤。

  当日下午,研学活动结业仪式如期举行。仪式伊始,播放的《通江之约》短片系统回顾了五日研学历程清晰重现了团队走过的每一处红色地标。随后研学团队成员获颁结业证书,并依次进行成果展示与感悟分享。罗旸涵同学展示了其制作的纪录片小样《通江——一城山水半城红》,并介绍了创作思路,该片以影像语言呈现了通江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交融之美。王诗雨同学在分享研学感悟时谈到,通江的红色故事并非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活教材”,未来将把这些素材融入思政教学当中;鲁碧琳同学提出,传承红色精神需要“从专家俯身守护文物的坚守,到青年抬头践行精神的行动”,在代代接力中形成情感认同和价值共鸣黄琴则从“红色记忆与文化密码的共生”角度,分享了自己对通江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她认为通江的每处景观都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基因,需通过创新表达让这份精神基因永续闪耀。

  随后,通江县红色资源研究专员、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与研学团队围绕川陕苏区相关课题展开深度研讨。会上,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尚峰为通江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了建议表示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人才资源与通江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对接,共同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青雪燕老师称赞通江是“开展红色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天然讲堂”,并从丰富理论讲授、聚焦专业方向、支持研学成果转化等方面,对研学活动的持续深化开展提出期待。王霞老师建议进一步扩大研学覆盖面吸纳更多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科普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此次“红动青年志・蜀启新征程”研学活动中,川师学子以通江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实践课堂,将沿途所见、所思、所感系统转化为研学成果。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份体悟融入后续学习研究深耕各自专业领域打磨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影像作品等成果将以实际行动践行“红动青年志”的铿锵誓言让红色基因在青春接力中代代相传。

作者:王诗雨、鲁碧琳、黄琴   摄影:罗旸涵、通江县文保中心公众号   编辑:党政办   审核:青雪燕   终审:胡尚峰